GTGC-VQC型高压无功电压综合控制装置

概  述
GTGC-VQC型高压无功电压综合控制装置是以电网电压、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为判据,采用更具人性化的模糊控制技术,自动进行分级,投入最佳补偿容量的电容器组,实现无功功率及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自动调节,达到节能降损、提高输配电系统的输送容量、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和保障电能质量的目的。
该综合控制装置适用于6KV~10KV变电站,可对1~2台有载调压变压器、1~8组电容器或电抗器组实现电压无功综合控制,适应变电站的各种运行方式。

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
由于多种原因,通过调节电压和无功功率,要使系统最终处于电压无功九区图中的第九区的目标,必须增加变压器档位和电容器路数,容量相对减少,且需快速响应及频繁动作,其代价是高昂的。而在用模糊控制理论重新定义的软件编程模型图中,用模糊控制理论则成功解决了系统处于临界带(M)或模糊区的控制技术难题。
当系统处于M区时,计算机进入模糊控制程序,控制出口动作函数为:Y=F(X1,X2,...Xn)
其中,Y为是否动作或某一出口及电气动作的目标,X1,X2,...Xn分别为现场状况配置因子、受电情况、时间区段和用户对动作次数的限制等。
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完成软件设计,在保证电压合格率优先的条件下,以无功优化方案实现无功补偿。在系统处于临界时尽量减少一次设备的动作,振荡现象呗抑制。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软件设计采用多级“巡警”互督,重要参数由高级“巡警”软件检查并受下级的校验和监督。同理,下级“督察”检索数据也受上级审核,以便及时修正和校正,从而避免了强干扰、程序飞车等外来因数对数据的干扰。重要数据存取采用“黑匣子”。分接开关防滑档及上限、下限限位使用独立模块,大大提高了控制的准确性。


控制方案
更具控制模型图,控制方案如下:
1区:电压偏高,无功过补;切电容,无电容可切则降一档。
2区:电压偏高,无功正常;降一档,若档位到下限则切电容。
3区:电压偏高,无功欠补;降一档,若档位到下限则切电容。
4区:电压正常,无功欠补;先预计投电容后是否过压,不过压则投电容。
5区:电压偏低,无功欠补;投电容,如无电容可投,则升一档。
6区:电压偏低,无功正常;升一档,若档位到上限则切电容。
7区:电压偏低,无功过补;升一档,若档位到上限则切电容。
8区:电压正常,无功过补;先预计切电容是否会欠压,若欠压则暂不切。
9区:电压正常,无功正常;不动作。
计算机除了按控制方案作出动作准备外,还要检查所整定的系统稳定延时和动作间隔时间条件是否满足后才会发出动作指令。

基本技术参数
额定电压:6KV,10KV
交流电压取样:100V(二次线电压)
交流电流取样:0~5A(若PT取10KV侧二次A、C线电压时,CT应取B相电流)
电压整定值:6KV~6.6KV、10KV~11KV可调
电流互感器变化:200~5000/5A可调
动作间隔时间:1~6min可调
动作需系统稳定时间:2~10min可调
功率因数整定:0.88~0.99可调
正常工作温度;-5℃~+50℃,相对湿度<85%,海拔2000m
测量精度:电压0.5级,电流1级,功率因数0.5级,无功功率2级;
抗干扰能力:符合DL/672-1999标准4.7.2节的要求
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符合DL/672-1999标准第5.4和5.5节的要求

技术特征
电压自动调节:按电压质量要求自动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和电容器,电抗器组,使母线电压始终处于规定范围。
无功自动补偿:根据电压优先原则,依无功大小自动调节投切电容器组,使系统始终不过压、不过补、无功损耗处于最小状态。
记录检测功能:可自动或随时调出检测数据、运行记录、电压合格率统计表等(需选配)。
智能控制功能:在自动发出各种动作控制指令之前,首先探询动作后可能出现的所有超限值,减少动作次数。
远程通讯功能:遥信、遥测、遥控、遥调(选配),完全适应变电站自动化要求。
异常报警锁闭:当变电站出现母线接地、瓦斯报警、零序电压保护动作、过负荷、跳闸、电容器及变压器控制回路拒动、装置自检发现故障和失电等现象时,发出声光报警,显示故障部位并锁闭出口。
安全防护功能:A、有可靠的防止有载调压开关发生连调(滑档)及档位越限措施;B、两台并列运行的主调压分接开关型号或本身档位位数不同时,尽可能使两者输出电压的差值最小;C、两台并列运行的变压器阻抗电压或电压开光型号不同时,尽量减小两者输出电压的差值,避免设备年久失修,阻抗电压匹配不适等原因引起的主变之间环流过大,有线电压降补偿设备,最多按一档补偿;D、当变压器的负荷超过额定值的1.1倍时,闭锁升降且报警;E、当两台变压器同步调压时,若其一因故不能动作,另一台若已动作则退回原位。
模糊控制技术:当系统处于电压合格范围的高端且在某特定环境时如何实施综控原则是该系列产品设计的难点。由现场诸多因素,如配置环境、受电情况、动作时间、用户对动作次数的限制等而引起频繁动作是用户最为担忧的。模糊控制正是考虑了以上诸多因素而使这一“盲区”得到合理解决。



© 2017 rongke.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trade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